
立即查看

立即引荐

立即监控
立即查看
立即引荐
立即监控
**区新洋港沿线绿色廊道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规划编制项目招标需求公示
项目属性:服务类项目
一、项目概况
****点击查看农办《**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指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指导意见》****点击查看农办《关于做好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推进村庄环境集中连片整治提升,立足不同区位**优势,跨村、跨镇、跨县一体推进自然要素和道路、村庄、景区、园区等生产生活要素整合更新,点线结合、以点带面、串珠成链。**和**将联合建设新洋港沿线绿色廊道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片区,要求分县区编制并于2025年底汇总上报规划方案。
本次规划拟对**区新洋港沿线乡村、文化、产业、自然**禀赋较好的乡村地区进行统筹规划,指导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发展,形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规划成果,规划分为总体发展策划及总体规划设计,同时制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方案编制大纲,编排政策清单、建设项目清单,与**县做好规划衔接,并提供相应创建申报和技术指导服务。
二、规划依据、范围和期限
1、规划依据
《****点击查看省委 ****点击查看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意见》(苏发〔2023〕12号)
关于印发《**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绩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苏委农发〔2023〕12号)
《关于建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工作推进机制的通知》(苏委农发〔2023〕13号)
关于印发《**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指导性意见》《关于切实做好薄弱村人居环境运维管护工作的指导意见》****点击查看农办〔2024〕13号)
市委农办《关于做好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工作的通知》
其他省、市、区出台的相关要求。
2、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涵盖盐东镇洋桥村、**村、新冲村和黄尖镇花川村、黄尖居委会、新街居委会、新闸村、****点击查看居委会、兴农村,计2镇9个行政村(具体数据以农业农村部门提供为准)。
3、规划期限
至2027年,展望至“十五五”期末。
三、规划设计
1、宏观层面,统筹片区整体策划。
区域层面梳理片区发展路径与发展定位。结合片区交通区位、**禀赋等方面基础条件,特色错位发展,形成独特的乡村品牌。规划成果实用、管用、好用,符合乡村发展实际,有力支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
立足整体定位,明确片区发展目标。按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要求,规划围绕文化产业**、传统风貌彰显、生态环境织补、支撑体系完善等方面,构建特色化、精品化、宜居化的乡村目标。
保护村庄传统风貌和村庄肌理,因地制宜开展村庄设计,村庄空间形态、乡村建设、风貌特色等规划引导要求能够体现新洋港沿线地域特色、文化特点和时代特征。
关注乡村产业发展和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明确村庄最具优势、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主导产业,培育根植于本村、农业比较效益好、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立足产业发展阶段与问题,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及村民意见,提出产业发展优化思路与优化举措。
2、微观层面,指导乡村发展建设。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按照村庄有规划、环境有提升、产业有发展、风貌有特色、管护有机制等“十有”标准,片区内9个相连成片的行政村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村庄分类、发展目标清晰,村域用地布局合理、耕地保护有力、产业布局恰当、建设任务符合实际需求,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优化。突出产业发展、设施配套、治理成效等引导培育,进一步统筹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四、主要内容
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战略框架下,深入分析示范片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聚焦价值凝练、示范引领、路径重构、行动协同等核心问题,破解发展困境,构建系统高效的发展体系。
1、凝练特色价值,构建功能协同共同体
乡村示范片区的发展需以**禀赋为根基,全面调查评估生态、产业、文化等核心**,精准识别城乡融合潜力与乡村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打破镇村行政边界限制,划定自然、空间、产业、文化等要素关联紧密的区域,在保持空间系统性的同时,凝练片区独特价值。通过整合“小散乱”的乡村空间格局,推动**整合、产业协同与设施共享,将分散的村镇个体统筹为功能互促的地域共同体,为连片发展筑牢特色基底。
2、分类分区引领,强化示范带动效应
以“分区分类”理念为指导,基于地域功能特征,将具备协同潜力的村庄组合为差异化发展单元。围绕单元特色延伸产业链条,扩**片地区影响力,在区域一体化中谋划错位发展。通过精准化政策引导、要素投入与**配置,推动乡村**示范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培育村、特色田园乡村发挥先发优势,以“大带小、强带弱、特带平”的模式实现局部突围,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域乡村协同**。
3、重构发展路径,完善顶层设计支撑
构建乡村片区规划体系顶层设计,重点破解五大重构问题:一是通过国土空间整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闲置土地再利用,实现空间重构;二是统筹农田、住房、交通等**配置,理顺产权关系,完成产权重构;三是明确规划编管规则,健全治理机制,达成治理重构;四是促进产业品牌与产业链融合,推动产业和业态重构;五是保障多元主体利益,实现价值重构。通过村庄规划“回头看”等举措,确保各类重构落地见效,为连片发展提供清晰路径。
4、协同建设行动,整合目标落实效能
结合片区内村庄经济差异与多部门协作特点,制定合理建设目标与任务,对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绩效评价办法,聚焦跨镇域人居环境连片整治等重点工作,建立动态更新的项目库。****点击查看农办牵头,协调发改、自然**和规划、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生态环境、文旅等部门,联动推进产业发展、住房改善、设施共享、交通畅联、风貌提升等集中整治工作,重点关注面域整体提升,同时保障村集体与村民利益,形成多方协同、高效推进的建设格局。
五、建设目标和关注重点
建设目标:片区建设要整体实现规划设计、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增收和乡村治理五个协同。片区内相连成片的行政村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至少一个以上基础较好的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有效带动片区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力争达85%以上,规划发展村庄等级公路通达率100%,县乡级生态河道占比达75%以上;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完善、便利可及。
1、明确片区发展定位
根据区域特点和**优势,科学合理确定和美乡村片区整体发展思路,与片区内自然地理、生产生活、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等**要素相契合,放大特色**优势,打造更有辨识度的片区特色。对和美乡村片区内的产业类型进行系统性识别,挖掘出具有突出特点与代表性的区域发展定位。围绕定位,明确和美乡村片区发展策略与发展方向,融入和美乡村片区产业链(高效农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康养等)并成为具体设计要素点缀于片区主线上,处处彰显特色主题。
2、促进产业空间联动发展
在明确发展定位后,需充分认知和美乡村片区内的产业基础,结合品牌明确特色产业并与村庄空间、****点击查看风景区充分链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发展体系。尤其应结合各村庄的发展差异为其谋划合理的功能定位,做到差别发展、优势互补与有效联动,带动村集体与村民产业增收。因地制宜建设农**网,合理配置生态廊道、田园休憩地。推进片区内产地冷藏保****点击查看中心有效衔接,打造冷链物流骨干网络。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合理配置,强****点击查看服务中心建设,提供粮食烘干仓储、作业服务、技术推广等生产服务,促进共同利用。推进智慧农业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乡村生态文明价值、产业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吸引外来人群积极创业,缩小村庄差距,焕发乡村发展新动能,加速实现全方位的共同**。
3、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构建具有和美乡村片区特色的乡村生活圈体系,公共设施在均等化布局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文旅休闲、创业孵化、现代康养等特色需求,结合服务半径可单独布局也可复合共享,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和灵活度,建设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因地制宜设置文体活动场所,配备文体设施和公共照明设施,满足片区内多元人群的使用需求。
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改造和整改达标,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置,保障农村饮用水供给和安全,完善供电网络、通信基站等设施。
4、打造畅通美观的交通体系
结合现有城乡道路基础,有效串联片区内各空间点位。主线可依托区域旅游干线,支线可依托“四好农村路”,慢行线路需结合产业空间、生态景观、人文**、特色村庄等要素细致规划,保障通达性与游赏性。同时,完善公共交通系统,灵活建设乡野驿站、自行车租赁点、充电桩等交通服务设施,提供方便快捷、绿色低碳的交通方式。
5、推动村庄人居环境提升
注重发挥已有特色田园乡村、传统村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片区中的带动作用,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核心,带动周边聚合提升,形成全新的村庄发展体系。按照安全、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原则改善农房,积极借鉴传统营建智慧,用好乡土建设材料,推动形成具有地域特点、乡土特色、时代特征的民居。有力推动农村危房整治,改善的农房结构安全、功能舒适、风貌协调、配套完善,与乡村环境相适应。
6、塑造特色鲜明的乡村风貌
注重乡野景观设计。明确片区内永久基本农田及生态红线管控要求,以保护为主,延续既有生态肌理。对重要的滨水地段、景观林带、广袤田园进行设计引导,结合特色景观设施、休憩设施的布局提升乡野景观风貌。
打造创意串联路径。综合村庄空间、田园空间、产业空间、生态空间等区域,识别一条具备通达性与观赏性的串联路径。对路径两侧的界面进行设计优化,形成形态连续,富有变化的景观界面,呈现沉浸式体验。有条件的区域也可尝试挖掘水上线路,提升沿岸景观空间。
优化建筑界面。对近景建筑界面重点实施风貌整治,协调**建筑与原有建筑的风格样式,也可适当增加传统建筑构件与特色店面标识提升界面的丰富度。中远景建筑界面宜注重与田园、水体、林带的组合搭配,提升自然要素与建设风貌的契合度。
塑造精致的指向系统。在片区的主要出入口点位,重要道路交叉口以及村庄入口处设计标识体系,强化片区的指向性。标识体系设计中植入区域共同品牌logo,增强主题印象感知。
营造安逸的乡野公共空间。结合片区重要公共空间和景观空间,塑造能够体现片区主题特色、乡野风貌特色,适于人群活动、观景和体验乡野的空间场所,增强人对于大自然的感知,营造“人在村中,村在田中”的乡野空间氛围。
7、与**县衔接
前期与**县及其规划编制单位沟通对接,分析**县新洋港沿线的特庸镇王村、**社区,盘湾镇南沃村、裕丰村,****点击查看社区、黄海社区、药材村、贺东村的特点,确定总体风格、主导产业等细化内容,后期规划编制要和**县标段的规划要融合贯通,编制大纲汇总后上报。
六、成果内容要求
1、成果构成
编制较为系统全面的村庄规划,包括现状分析、发展目标、用地布局和用途管控、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产业空间布局、设施配套布局、农村居民点(规划发展村庄)村庄设计内容,明确村庄平面布局、建筑设计引导、村容村貌提升、村庄配套设施等规划建设要求等内容。涉及需成果汇交的,还要形成满足汇交要求的数据库。制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方案编制大纲,编排政策清单、建设项目清单。
包括内容如下:
村域规划:现状分析;发展目标;用地布局和用途管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产业空间布局;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风貌引导;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公用设施规划;防灾减灾规划。
村庄设计:村庄平面布局;村容村貌提升;村庄配套设施;建筑设计引导。
近期行动:近期行动
2、成果形式
规划成果原则上应包含文本、图件、数据库以及必要的附件等内容的文本10套。上述所有文字说明和图件内容的电子备份文件1套,文本为 DOC/PPT格式文件,图件为DWG/JPG 格式文件。
3、规划文本
包括规划总则、规划内容、附表等。附表包括规划指标表、土地用途结构调整表、项目清单、近期实施项目库(表)等。
3.1总则
3.1.1规划范围及期限
3.1.2规划依据
3.1.3上级规划主要要求
3.1.4现状分析主要结论
3.2目标定位
3.2.1发展目标与定位
3.2.2规划指标表
3.2.3自然村庄分类
3.3用地布局和用途管控
3.3.1农林用地
3.3.2自然保护与保留用地
3.3.3建设用地
3.4公共服务和公用设施规划
3.4.1道路交通规划
3.4.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4.3公用设施规划
3.4.4防灾减灾规划
3.5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
3.5.1农用地整治
3.5.2建设用地整治
3.5.3生态保护与修复
3.6产业空间布局
3.6.1产业发展策略
3.6.2产业空间布局
3.6.3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3.7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风貌引导
3.7.1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
3.7.2乡村风貌引导
3.8村庄设计
3.8.1村庄平面布局
3.8.2建筑风貌引导
3.8.3村容村貌提升
3.8.4村庄配套设施
3.9近期实施计划
3.9.1实施步骤
3.9.2建设项目库
3.9.3投资估算
3.9.4单村设计引导
4、规划图件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图件:区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村域空间管控图;建设项目分布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规划图;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图;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引导图;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公用设施规划图;防灾减灾规划图;规划管控图则;村庄平面图;村庄效果图;农房引导(推荐)图 ;村庄环境设计图;村庄配套设施规划图;近期实施项目图。
4.1土地利用现状图:以第三次**国土调查及其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按照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表达村域内现状各类用地的分布情况,以及主要道路、河流、村名、相邻关系、公共服务和公用设施位置等要素信息。
4.2土地利用规划图:以上级规划的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图或土地利用规划图为基础,按照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表达村域各类土地规划用途,以及主要控制线、各类设施布局和相关要素信息。地类表达深度根据实际管理需要确定。
4.3村域空间管控图:以土地利用规划图为基础,表达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历史文化保护线、重要基础设施及廊道控制范围等各类控制线分布,明确村庄建设边界和相关底线管控要求。
4.4建设项目分布图:以土地利用规划图为底图,叠加村庄分类信息,标注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建设项目位置和名称,主要用于指导村庄项目建设和成果汇交省级校核。
4.5数据库:包括规划图件的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等,并应与文本、图件“图数一致。数据库应符合成果汇交入库要求(具体要求另行制定)。
4.6附件:对规划文本和图件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点击查看村委会审议意见和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决议、专家论证意见、规划公示及相关意见采纳情况说明等。
4.7规划公开成果:村庄规划批复后,要形成规划公开成果,在村务公开栏进行长期公布。规划公开成果应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图、主要规划要求,以及必要的规划示意图等。
相关要求按照苏自然资发〔2023〕251 号规定执行。
5、编制大纲
5.1基本条件
5.1.1区域范围。
以“示意图+文字说明”的形式,详细阐述和美乡村片区建设范围、边界、面积、涉及乡镇与行政村及自然村数量等。
5.1.2现状分析。
区位交通。立足区域视角,分析和美乡村片区的区位条件和功能角色。
社会经济。对和美乡村片区人口规模、村集体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城乡收入比等社会经济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产业发展。以农业发展为核心,分析和美乡村片区一二三产类型、空间分布、规模、经济效益等。
多样景观。梳理和美乡村片区自然景观、农业景观、人文景观等要素。
特色文化。和美乡村片区**村各类特色文化**,如农业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
5.2建设目标和预期成果
5.2.1实施周期。和美乡村片区培育建设起止时间,以及培育建设各个流程的时序进度安排。
5.2.2发展定位。根据区域特点和**优势,科学合理确定和美乡村片区整体发展思路,与片区内自然地理、生产生活、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等**要素相契合,放大特色**优势,打造更有辨识度的片区特色。
5.2.3发展目标。对照《**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带)培育建设和绩效评价办法》中明确的“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明确和美乡村片区发展的目标定位。
5.2.4建设思路。建设过程中重点考虑的原则和关系。
5.2.5预期成果。明确通过和美乡村片区培育建设,可以呈现出的项目建设成果和机制探索成果等。
5.3重点任务
对应《**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带)培育建设和绩效评价办法》中明确的重点任务编制。
5.3.1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打造。9个行政村培育建设计划。
5.3.2和美乡村片区整体打造。
协同推进规划设计。包括片区发展总体规划、村庄设计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及项目载体。
协同推进乡村建设,包括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和改善环境风貌等方面的重点建设任务及项目载体。
协同推进产业发展,包括统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及项目载体。
协同推进**增收,包括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服务共享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及项目载体。
协同推进乡村治理,包括探索协同治理机制、推出协同治理举措、协同推进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点任务及项目载体。
5.4资金管理使用
5.4.1资金测算依据。包括相关政策、投入标准、行业标准等。
5.4.2资金筹措方式。各项重点任务项目和载体的资金需求、来源渠道。
5.4.3项目绩效管理。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的措施。
5.5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5.5.1资金保障方面。包括财政资金来源,社会资本及农民参与意愿。
5.5.2建设内容方面。
5.5.3进度科学方面。
5.5.4资金合规方面。
5.6政策与保障措施
5.6.1加强组织领导。
5.6.2强化政策支持。
5.6.3强化用地保障。
5.6.4强化监督考核。
附表:
1、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带)建设政策清单
片区(带)名称:
序号 | 类别 | 政策文件 | 文号 | 印发部门 |
1 | 综合 | |||
2 | ||||
1 | 村庄规划 | |||
2 | ||||
3 | ||||
… | ||||
1 | 农村人居环境 | |||
2 | ||||
… | ||||
1 | 农村公共服务 | |||
2 | ||||
… |
2、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带)建设项目清单
片区(带)名称:
序号 | 类别 | 项目名称 | 主要内容 | 主管部门 | 投资金额(万元)及来源 | ||||||
总投资 | 中央财政资金 | 省级财政资金 | 市级财政资金 | 县级财政资金 | 自筹资金 | ||||||
小计 | 其中人居环境专项资金 | ||||||||||
1 | 村庄规划设计方面 | ||||||||||
2 | |||||||||||
3 | |||||||||||
… | |||||||||||
1 | 乡村建设方面 | ||||||||||
2 | |||||||||||
… | |||||||||||
1 | 产业发展方面 |
联系人:吕女士
联系电话:0515-****点击查看0410